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大空头 Burry 砸 11 亿赌 AI 泡沫崩!比特币泡沫只是小菜?

因電影《大空頭》而聞名的投資人 Michael Burry 正在重金押注人工智能(AI)泡沫,他斥資 11 億美元買入針對英偉達(Nvidia)和 Palantir 的看跌期權。宏觀分析師兼黃金愛好者 Peter Schiff 警告,AI 泡沫將超越比特幣泡沫。

Michael Burry 80% 投資組合押注 AI 泡沫

Michael Burry押注AI泡沫

(來源:Fortune)

Michael Burry,這位因做空次貸泡沫而聲名大噪的《大空頭》主角,如今又開始故技重施,試圖攪亂市場。這一次,他的目標不再是次貸危機,而是矽谷,尤其是他認為即將破裂的人工智慧泡沫。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當 Michael Burry 認為市場存在泡沫時,人們都會注意(即便不是為了投資建議,至少也是為了娛樂)。畢竟,每有一個房地產市場預言家,就會有一百個杞人憂天者。但 Burry 對揭露荒謬的市場繁榮並不陌生(而且他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本週,Burry 的對沖基金披露了高達 11 億美元的針對人工智慧巨頭英偉達和 Palantir 的看跌期權。對於不太熟悉華爾街術語的人來說,這意味著 Burry 押注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將會暴跌。11 億美元的看跌期權規模在對沖基金世界中相當可觀,更重要的是,Burry 將其投資組合的 80% 都押在了 AI 泡沫上。這種集中度顯示他對這個判斷有極強的信心。

Burry 在推特上向他的粉絲們感慨道:「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泡沫。有時候,我們可以採取措施。有時候,唯一的致勝之道就是不參與。」這段話充滿了哲學意味。2008 年次貸危機時,Burry 選擇了「採取措施」,透過購買 CDS(信用違約互換)做空次貸證券,最終獲得巨額回報。這一次,他再次選擇「採取措施」,而非「不參與」,顯示他認為 AI 泡沫的確定性足夠高,值得下重注。

Palantir CEO Karp 怒轟 Burry 瘋了

Palantir 的 CEO Alex Karp 登場了,他火力全開,對 Burry 的重註進行了猛烈抨擊。Karp 的回應是:做空人工智慧公司的想法簡直荒謬至極。他反駁:「他做空的這兩家公司恰恰是賺得盆滿缽滿的那兩家,這真是太奇怪了。」他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變本加厲:「認為晶片和本體論是應該做空的東西,這種想法簡直瘋了……他實際上是在做空人工智能。」

Palantir 的業績確實印證了其某種程度的自信。該公司在創紀錄的第三季業績後上調了全年營收預期,並實現了過去一年 173% 的成長。這種成長速度在成熟科技公司中極為罕見,顯示 Palantir 的 AI 產品確實獲得了市場認可。然而,華爾街對人工智慧的迷戀是一把雙刃劍,即使 Palantir 的業績超出預期,其股價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跌 8% 至 10%,這一切都源於估值波動和揮之不去的「AI 泡沫危機」的陰影。

Palantir 的相對強弱指數(RSI)超過 70,本益比超過 200 倍,市淨率更是飆升至 69 倍以上。這些估值指標在傳統價值投資理論中都屬於極度高估。正常情況下,本益比超過 30 就被視為昂貴,而 Palantir 的 200 倍本益比意味著投資者願意為其每 1 美元的利潤支付 200 美元。這種估值只有在市場預期公司未來利潤將呈指數級增長時才能合理化。

CNBC 報導了 Karp 的憤怒之情,認為 Burry 的行為與其說是宏觀經濟悲觀論調,不如說是市場操縱。他怒不可遏:「我認為這裡發生的是市場操縱。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業績……我的意思是,這些人聲稱自己很有道德,但你知道,他們實際上是在做空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之一。」這種激烈的反應本身可能暗示 Karp 內心也對估值問題感到不安。

Peter Schiff:AI 泡沫將超越比特幣泡沫

宏觀分析師兼黃金愛好者 Peter Schiff 向來不放過任何抨擊比特幣的機會,這次他依然悲觀如初。他不僅認為加密貨幣即將崩盤,而且在人工智慧方面,他的觀點與 Burry 不相上下:「比特幣持有者和加密貨幣投資者將遭受的損失將是驚人的。這次泡沫造成的損失將超過網路泡沫破裂時的損失。但如果這預示著人們普遍厭惡風險,那麼要警惕更大的 AI 泡沫破裂。」

Schiff 的觀點將比特幣泡沫和 AI 泡沫放在同一個框架下分析。他認為兩者都是投機狂熱的產物,但 AI 泡沫的規模可能更大,因為它涉及的資金量和影響範圍遠超比特幣。AI 領域的投資額已飆升至每年超過 1 兆美元,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總市值也不過約 3 兆美元。從資金規模來看,AI 泡沫確實可能比比特幣泡沫更大。

讓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英偉達剛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5 兆美元的科技公司。這比美國和加拿大所有銀行的總市值還要高。「七大科技巨頭」(包括英偉達)目前佔了標普 500 指數總市值的 35%,可謂佔了絕對優勢。這種集中度在歷史上極為罕見,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是在 2000 年網路泡沫高峰期。

AI 泡沫 vs 比特幣泡沫規模對比

AI 投資規模:每年超過 1 兆美元,英偉達市值 5 兆美元

比特幣泡沫規模:總市值約 2 兆美元(高峰期)

經濟影響範圍:AI 涉及晶片、數據中心、企業軟體等多領域,比特幣主要限於金融領域

參與機構數量:AI 投資涵蓋幾乎所有科技巨頭和企業,比特幣參與者相對集中

汽車回收數量不斷攀升,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美國人的信用卡債務也創下歷史新高,利率徘徊在歷史高點附近。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Jason Furman 指出,如果不考慮人工智慧和資料中心的影響,美國的實際經濟成長幾乎毫無起色,僅為 0.01%。這個數字極為驚人,它意味著除了 AI 相關產業外,美國經濟實際上已經停滯。

與此同時,華爾街的頂尖公司正遙遙領先一般民眾,後者仍在艱難地喘息著。贏家通吃的科技股與一般家庭之間的巨大差距,鮮明地反映了當今經濟的現狀。一旦 AI 泡沫破裂,其衝擊力將如同泰森的左勾拳一般猛烈。正如全球資本市場專家《科比西通訊》所指出的:「美國經濟分為兩個部分:富裕經濟和貧困經濟,而人工智慧是這一切的生命線。」

英偉達黃仁勳與 OpenAI Altman 的微妙立場

至於英偉達,其執行長黃仁勳則有自己的看法,他淡化了投資者的擔憂。黃仁勳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斷言:「我不認為我們正處於 AI 泡沫之中。」此前,他剛剛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合作關係,並預測公司將創造五千億美元的收入。黃仁勳對泡沫論調毫不在意;他正忙著銷售全球最熱門的晶片,並展望一個萬億美元的產業。

然而,Burry 揭露消息後引發的拋售潮是真實存在的:Palantir 股價下跌近 9%,英偉達股價下跌超過 3%,標普 500 指數也隨之回落,科技板塊的其他公司甲骨文和特斯拉股價也雙雙下跌。拋售潮也蔓延至加密貨幣市場,比特幣價格一度跌破 10 萬美元,創下 6 月以來的新低。這種連鎖反應顯示市場對泡沫論的敏感程度。

同時,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公開承認,人工智慧市場可能存在泡沫。他告訴記者:「我們是否正處於投資者整體對人工智慧過度興奮的階段?我認為是的。人工智慧是否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重要的事件?我的看法也是肯定的……當泡沫出現時,聰明人往往會對一絲真理過度解讀。」

不過,Altman 也認為泡沫不會扼殺革命,有時泡沫反而會催生新的經濟體。這個觀點在歷史上有先例。網路泡沫雖然在 2000 年破裂,造成數兆美元的財富蒸發,但它也為後來的 Google、Amazon、Facebook 等科技巨頭奠定了基礎。泡沫期間的過度投資建立了光纖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這些在泡沫破裂後成為新經濟的支柱。

泡沫只有破裂後才會顯現

如果你覺得這種景像似曾相識,那是因為它確實如此。在網路泡沫時期,一些毫無獲利的寵物食品網站一度家喻戶曉,但最終卻像鋼琴從四樓窗戶墜落一樣轟然倒塌。如今,熱門領域不再是 dogs.com,而是晶片和資料湖;正如 Karp 打趣道,「晶片和本體論」也隨之而來。

英偉達和 Palantir 正乘著獲利浪潮,但同時也承受著足以讓老練賭徒膽戰心驚的預期。儘管 Palantir 實現了「超乎尋常的增長」,但如今它必須保持 40-50% 的年營收成長和 50% 的毛利率才能支撐其股價。整個行業的上漲勢頭強勁,但一條推文或一次不及預期的盈利都可能在幾分鐘內讓其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

Burry 的悲觀、Karp 的傲慢、黃仁勳的焦慮;AI 泡沫之爭堪稱金融界的一齣鬧劇。我們是在見證歷史的重演,還是科技業僅僅在急需新的成長動力的世界裡炫耀實力?如果你相信 Burry 的直覺,那麼前方將充滿痛苦。如果你偏愛那種晶片(矽晶片)堆砌而成的科技產品,那麼這或許只是個開始。

Karp 堅持認為:「我確實認為這種行為極其惡劣,等他被證明是錯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嘲笑他。」這種信心是建立在 Palantir 強勁的業績基礎上的。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即使是業績優秀的公司,如果估值過高,也可能在泡沫破裂時遭受重創。總之,泡沫只有在破裂後才會顯現出來。在此之前,感謝 Michael Burry 讓市場始終保持活力(也讓市場敘事始終精彩)。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