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篇文章——论加密货币交易价格远高于其基本面——引发了广泛讨论。最激烈的反驳并非针对使用场景或手续费,而是哲学层面的:
“加密货币不是生意。”
“区块链遵循梅特卡夫定律。”
“核心在于网络效应。”
我亲历了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的崛起。当时没人能准确给这些产品估值。但随着用户数量增长,规律逐渐明晰:每多一个朋友加入,产品体验就提升一分。用户留存增强,参与度加深,飞轮效应在实际体验中清晰可见。
这才是真正的网络效应。
所以,如果观点是:
“不要用企业估值方法看加密货币——要用网络效应逻辑,”
那我们就照此分析。
但这样做后,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梅特卡夫定律并不能支撑加密货币的估值,反而揭示了其问题所在。
加密货币所谓的“网络效应”其实多为负面网络效应——拥堵效应:
此外:
这并非成功网络的表现。
Facebook 在新增 1000 万用户后体验并未变差。
他们解决的是拥堵问题,而非网络效应问题。
提升吞吐量只是减少摩擦。
更高吞吐量并不带来复合价值。
基本面依然未变:
扩容让链可用,但不是必然选择。
如果 L1 真的有强大网络效应,理应像 iOS、Android、Facebook 或 Visa 一样,捕获绝大多数手续费。
但现实是:
加密货币定价仍基于“胖协议”理论,但 数据 却显示相反结论。
简言之:L1 被高估,应用被低估,大部分手续费将流向用户聚合层。
我们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指标:每用户市值。
Meta(Facebook)
约 31 亿月活用户
约 1.5 万亿美元市值
→ 每用户 400–500 美元
加密货币(不含 BTC)
约 1 万亿美元市值

加密货币:
而 Meta 是消费科技领域最强变现引擎。
这个观点没错。Facebook 早期多年无收入,“k”值后来才体现。
但 Facebook 早期产品带来:
加密货币当前核心产品是投机,特点是:
只有当加密货币成为用户无感的底层基础设施——为应用赋能的“管道”——网络才会自我强化。
加密货币不是“成熟度问题”。
而是产品问题。
梅特卡夫定律认为:
价值 ≈ n²
故事很美好。
但前提假设:
加密货币大多不符合这些假设。
不过——我们还是认真看待这个模型。
梅特卡夫公式:
V = k · n²
其中 k 代表每个潜在连接的经济价值:
Facebook 和腾讯的研究显示:
k ≈ 10⁻⁹ 到 10⁻⁷
极小——因为网络规模巨大。
现在来算加密货币。
以约 1 万亿美元市值(不含 BTC)为例:
意味着加密货币定价假设:
这不是“早期乐观”。
而是将未来预期提前计入价格。
加密货币目前真实的网络效应:
这些效应虽存在但极为脆弱。
易被分叉。
复合速度慢。
它们不是 Facebook、微信或 Visa 那种 n²飞轮效应。
这是最强的看涨逻辑。
如果加密货币成为互联网的结算底层,网络效应将极为庞大。
但两点同时成立:
当前价值在各环节流失: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述,加密货币的价值捕获正在迁移:
底层 → 应用层 → 用户聚合层
这对用户有利。
但并不是当前高估值的理由。
网络效应未形成前,不应为未来买单。
理想状态应包括:
以太坊已初现端倪。
Solana 正在积累势能。
大多数链还远未达到。
如果加密货币用户:
那么他们的价值理应低于 Facebook 用户。
加密货币每用户市值是 Meta 的 5 至 50 倍——但没有任何经济基础支撑这一估值。
加密货币或许会成长为理想样态。
但目前,过多未来预期已提前计入价格。
加密货币定价仿佛已具备强大网络效应。
实际尚未具备——至少现在还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