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资产案件揭示法律认定困境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币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案不仅涉及内部员工的违法行为,还暴露了当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性质认定的分歧。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平台开发的数字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币消失。经调查发现,一个月前有人将这些加密币全部转走。欧某通过技术分析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调查显示,该平台的三名前端开发工程师刘某、张某1和董某2共谋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私钥和助记词。他们共获取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三人原计划两年后再使用这些数据获取用户加密币。然而,案件出现转折。检方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早在2021年就在客户端植入了类似后门,并在2023年4月利用非法获取的数据转走了欧某的加密币。最终,四名被告均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但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加密资产性质的认定上。目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的定性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只是一种数据;另一种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产属性,可以成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近年来,后一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有观点认为,本案的定罪存在不当之处。加密资产实际上已具备"财物"的特征,包括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因此,将本案定性为职务侵占罪可能更为恰当。职务侵占罪不仅适用于单位所有的财物,也包括单位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此案凸显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也反映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未来,我们期待法律能更精确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百万加密币案件暴露法律困境:资产性质认定存分歧
加密资产案件揭示法律认定困境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币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案不仅涉及内部员工的违法行为,还暴露了当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性质认定的分歧。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平台开发的数字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币消失。经调查发现,一个月前有人将这些加密币全部转走。欧某通过技术分析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件调查显示,该平台的三名前端开发工程师刘某、张某1和董某2共谋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私钥和助记词。他们共获取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三人原计划两年后再使用这些数据获取用户加密币。
然而,案件出现转折。检方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早在2021年就在客户端植入了类似后门,并在2023年4月利用非法获取的数据转走了欧某的加密币。
最终,四名被告均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但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加密资产性质的认定上。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的定性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只是一种数据;另一种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产属性,可以成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近年来,后一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
有观点认为,本案的定罪存在不当之处。加密资产实际上已具备"财物"的特征,包括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因此,将本案定性为职务侵占罪可能更为恰当。职务侵占罪不仅适用于单位所有的财物,也包括单位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此案凸显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也反映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未来,我们期待法律能更精确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明确的指导。